緣起
1.台灣在民國30年是日據時代,物質缺乏,西部因時值二次世界大戰並沒什麼發展機會,私立台東仁愛之家前身-私立台東救濟院創辦發起人洪掛先生隻身從台中到台東,尋找創業機會,當年才36歲。在動身前往台東前,洪掛先生到台南州沿海的南鯤鯓廟抽了一支籤詩,內容寫著 [一重江水一重山,誰知此去路又難,任他解求終不過,是非到底未得安。] , 應該是 [下下籤],好像告訴他,不應該前往。但是他想只要依照慈母早年教誨的 [勤儉] 二字努力,對人誠懇,有信心克服一切。所以仍然依照計畫前進。前幾年歷經的行業,真的與籤詩講的一樣,都不順利而且虧了很多錢,還得到瘧疾大病一場.
2民國34年光復後,憑著勤儉與誠懇,在商場上就開始順利起來。擔任台東縣商會理事長,後來參選省議員,前後擔任四屆共17年。懷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 飲水思源感恩的心,一直以來就有回饋台東的想法。光復後他所經營的東山製材所就開始對清寒人家亡者施予棺木。民國40幾年間,有了設立救濟院的想法,希望貧窮落後的台東有一所機構,可收容孤苦無依的鰥寡孤獨廢疾者,讓他們能安養或教育成長。
3.民國43年他當選省議員,建議省社會處在台東設立救濟院,當時省社會處回覆,因財政困難,政府不考慮設公立救濟院,但如果民間籌備成立私立救濟院,政府可協助。


抱負實現
4.民國四十九年九月九日,在縣長黃拓榮(台東第三屆縣長)的協助下,邀請十五位地方人士,發起第一次台東救濟院籌備會議,大家公推洪掛先生為主任委員,由董鴻烈擔任總幹事,加上十四名委員:黄拓榮、林錦泉、林分將、許添枝、鄭江林、陳協盛、林楙樟、陳金耀、徐冉郎、陳月中、王丁、董鴻烈、蔡嘉升、鄭杜有妹。 主委洪掛先生捐獻二萬元,林錦泉一萬元,其他多數人各捐五千元,合計得到捐款十萬八千元,成為救濟院最初的開辦費。
5. 民國五十年一月一日,救濟院成立,正式開辦收容院民業務。所需要的院址、院舍,暫時由台東縣政府撥借卑南鄉利嘉村的大陳義胞新村房舍一棟十二間,做為安老、育幼兩部分之用,收容各鄉鎮公所介紹過來的孤苦老幼三十餘人,加以妥善照顾。救濟院院長一職,由洪掛以董事長身分兼任。收容所的住民,均提供衣食住行等照顧,有病的人,我們送到醫院治療;凡是年幼沒有人照顧的,我們給予養育,並按照他們的年齡,送進學校接受小學到初中(國中)的教育,培養他們成爲社會上有用的人才。每個月救濟院發給院民若干零用金。稍後縣政府撥出台東往知本溫泉的南迴公路旁利嘉段縣有公地二甲八分(八千多坪),做為救濟院興建正式院址的用地,以便興建院舍。為了興建院舍,我們募捐得到一筆經費,配合社會處補助的二十五萬,興建一棟二百餘坪平房院舍,在五十一年十月二十五日完成遷院。之後,收容的院民陸續增加,院舍也陸續增建,規模足夠容納五十名院民。
    這就是台東仁愛之家的前身-私立台東救濟院的發起過程:
    當年地方政府在財政拮据狀況下,提供土地及部分資金,結合民間善心人士捐助運作資金,共同照顧台東地區的孤苦老幼使之不致於流離失所。

備註:以上取材自
1.「看台灣成長」-洪掛回憶錄-洪掛口述,黃玉峰整理                                    
            出版社: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初版日期:中華民國85年7月30日
2. 台東仁愛之家三十五年史(自民國50年1月至84年6月)
            財團法人台東縣私立台東仁愛之家編印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元月出版

 

歷史沿革-台東首創民間機構興辦社會福利的先河
民國49年9月9日,董事長洪掛先生結合地方仕紳,在當時交通落後,經濟困頓生活艱苦的後山,創立了此一慈善機構。創立時的名稱是「私立台東救濟院」,民國78年更名為「財團法人台東縣私立台東仁愛之家」,組織成董事會,現設有董事15人、監察人3人。



創立宗旨
創立時本著「慈善」的宗旨,照顧收容無依之兒童、老人及身心障礙者,收容住民完全免費,每月並發給零用金,開辦至今已有401人受惠。


內政部補助興建養護大樓

民國94年,由於社會福利制度的改變,在當時常務董事 (後來擔任第二任董事長) 賴萬成先生努力下,申請政府補助,加上自籌的配合款 (董監事捐款及各界募款) 興建了養護大樓-仁愛樓四樓建築共721.8坪,擁有119床位,八成收容社會處補助的中/低收長者及身心障礙者。

環境特色

本家佔地25,967平方公尺,庭院廣大,環境綠化優美,提供失能老人、身心障礙者優美怡人的環境。

偏鄉假日送餐服務
民國98年至今參與八八風災社區支持服務,服務地區太麻里鄉、金峰鄉、大武鄉、達仁鄉等災區假日送餐服務,滿足此區鄉民生理需求服務。

民間單位首創復康巴士服務

本家是縣內首創也是唯一針對弱勢族群提供低價『復康巴士』服務的機構,從過去5輛復康巴士巡迴服務,於96年服務至110年,為台東全縣市有需求的身心障礙者提供全面性交通服務及協助,平均每月服務人次400人次(700小時/月)。歷經11年逐漸汰舊換新,目前線上共有3輛『復康巴士』,僅提供住民就診接送,無社區身心障礙者之交通服務。

社區關懷服務
本家在民國96~97年度設立社區關懷長輩日托站,實施目的為健康終老、在地老化、社區參與,落實政府社會福利社區化的理念。

落實政府證照制度
民國96年度辦理居家照顧服務員丙級證照訓練,增進東部地區照顧服務員專業知能,提升服務熱忱,有效提升照顧服務員的服務品質。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補助興建互愛樓
民國102年,第三任董事長李壬癸先生上任。由於仁愛樓狹窄有限,缺少活動空間,遂努力尋求有心人增建活動中心。
本家經向「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申請援建,因緣殊勝,最後慈濟證嚴上人了解創辦人洪掛老先生創辦的[濟貧救苦] 的理念與慈濟相同。也很感念洪老先生在民國91年將台中縣沙鹿區的一塊土地及禮堂捐給慈濟做為慈濟台中港區聯絡處。所以就承諾興建互愛大樓約1140坪,總共建築經費為新台幣一億二千萬元,於本家原養護老人中心仁愛大樓後側之空間,籌設增建為一棟參層樓的建築物,於108年3月底竣工另外仁愛之家之董監事及對外募款籌了約二千萬做為大樓設備及庭園整理費用。
互愛大樓一樓為活動中心,有視聽室、懷舊走廊、書軒、交誼廳、休閒靜養區、復健中心、一座中央廚房、供餐區、會議室及行政辦公室。二樓及三樓則作為養護中心,設有養護床及交誼活動中心,二樓床位56床及三樓床位56床,合計床位112床。經考量收置床位後可以在兩棟大樓合計196床。



活化機構-社區融入老人供餐服務計畫
為落實社會福利社區化原則,結合社會資源共同推動老人服務,符合在地老化及多元連續服務之目標。解決子女因外出工作,無法兼顧照顧老人飲食問題,本家提供自助化餐廳模式,提供新鮮、健康的蔬食,透過用餐時機將強食品衛生安全觀念導入社區,並鼓勵長者參與自立訓練。自民國108年8月1日至108年12月31日提供每週一、三、五的供餐服務。於民國109年1月1日起,擴大服務,提供每週一至週五中午供餐服務。

『互愛樓暨緊急安置床』正式啟用
民國108年1月完成增建一棟三層樓互愛樓,並在110年1月22日縣府核准本家為養護型196床的養護中心(含鼻胃管、導尿管護理服務需求55床) 。並為落實社會公益,提供4床做為台東縣急難或緊急保護個案安置之用。

宗旨:
本家以舉辦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為宗旨。

目標: 
短期:住民生活品質提升,機構穩定成長。 
中期:擴建活動空間,提供住民娛樂休閒的活動場所。 
長期:營造老人社區,落實社會福利社區化。


本家展望: 
1.提供需長期照護住民24小時完善且專業的照顧,保障住民身心健康。
2.減少因家屬照顧技巧不足或照顧負荷過大,影響住民健康下滑之惡性循環。
3.配合住民健康保險的實施,作為社區健康促進的長期照顧服務中心。
4.成為台東地區長期照護機構的楷模。